本 文 约 25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1
以前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在好像生活总是来源于艺术。身边的妈妈给孩子报暑假班的时候,如果觉得贵,就会互相安慰说:“我们这算好的了,人家顺义的妈妈都是去国外。”或者说:“月入五(七、九)万都过不好一个暑假,我们月入只有一万,能过成这样算不错了。”“顺义妈妈”和“五万过不好暑假”,都是对生活的艺术加工,随着爆款文章的流行,这些表达方式已经强势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所代表的现象,感觉已经比生活本身还真实了。
但是,顺义有多少妈妈过着“顺义妈妈”这个词汇描述的生活?中国有多少家庭花——不要说5万,就说上万元,来过暑假?过去,时尚杂志给我们提供更高级一点的穿搭方案,家居杂志给我们提供更高级一点的装修方案,现在的媒体用这些爆款文章,给我们提供更高级一点的焦虑方案。你的孩子读不上常春藤你不焦虑吗?你的财富中现金和房产比例失调你不焦虑吗?你35岁了,作为公司中层一年没升职了你不焦虑吗?最让人焦虑的事情是,你看人家都那么焦虑了,我不焦虑肯定不行。我如果不焦虑,我一定是错过、或者将会错过什么。日子过得怎么样先不说,至少要先把像样的焦虑匹配上。如果大家焦虑的事情你一点都不焦虑,你不焦虑吗?
2
大家都说,电视剧《小欢喜》很真实。为什么呢?因为符合我们对焦虑的所有想象啊。写一个焦虑,是一篇公众号文章;写很多焦虑,那就是连续剧。《小欢喜》讲述了三个住在北京同一个小区,都有孩子读高三的家庭的故事。方圆和童文洁代表幸福的白领之家。夫妻俩都是公司职员,自己的儿子读书不怎么用功,但有一个外甥是学霸。
宋倩是个单亲妈妈,坐拥几套房产,还开补习班。为了孩子,辞去中学物理老师的教职。区长季胜利和太太刘静是纯公务员家庭,因为工作关系,他们常年在外,孩子交给姥姥家带。划重点:孩子一出场就开着法拉利。整部戏主线还是家庭教育。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家庭,都把“考上理想的大学”当作孩子唯一的人生出路,“教育焦虑”首当其冲。三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有矛盾,当然主要是妈妈。童文洁唠叨,宋倩喜欢控制,刘静是父母缺位造成的隔膜。“亲子焦虑”再下一城。
然后,这三个家庭分别面临的问题是:方圆夫妇失业带来的中年人职场焦虑,理财失败带来的财富焦虑,宋倩怀疑丈夫不忠而离婚的婚姻焦虑,季胜利如履薄冰的官场焦虑,刘静身体出现问题的健康焦虑;还有二胎焦虑、艺考焦虑、早恋焦虑……焦虑二字,几乎涵盖了生活中所有的热点,夹杂在高考故事当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逻辑变得特别简单,海淀妈妈就是高学历,顺义妈妈就是国际视野,爱情就是妻子蛮横丈夫包容,职场就是男生懵懂女生内讧。生活中那些细碎的内容,逐渐被过滤掉了,电视剧中呈现的生活,看上去真实,其实抽象,看上去具体,其实都带着标签。比如,单亲妈妈宋倩控制欲强,从头到尾围绕她的故事就是控制。人物形象已经完全类型化了,冲突也类型化。
整部电视剧,随便拎出一个故事就是10万+的题材。——北京CBD五套房子,为什么还过不好这一生?——广告人职业发展之路,助理成为自己上司也要撑下去——35岁离开法律圈的人,现在都去哪儿了?——癌症阴影下的中产家庭但也正因为类型化,大家才觉得无比真实。因为我们的焦虑,早已经被梳理出来了。而整部电视剧,就是对应我们已经被梳理出来的焦虑,让我们发出“我也是这样”的感叹。
3
“好真实啊”,当我们听到《小欢喜》中的不少台词,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活脱脱就是我,或者就是我妈说的话。比如:我都是为你好啊。
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你要努力。爸爸妈妈就这么大能耐。这些精彩的台词给我一种感觉,就是当红的电视剧确实是大数据的产物,典型的生活,典型的焦虑,典型的台词。就像我们各自生活的最大公约数一般的精准,每个人都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那一部分。而且这个最大公约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我们穿着爆款的鞋,转发着爆款的文章,焦虑着爆款的焦虑;我们的词汇都是高度一致的,我们说的笑话本身并没有太多意义,唯一的意义是我们都懂这个梗。我们说“顺义妈妈”的时候,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我们一点点的,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爆款。有时候和闺蜜们一起吃饭聊天。一坐下,我们都说不吃米饭要减肥,互相打听给孩子报了哪些补习班,讨论要不要去不限购的城市买房子作为投资;因为孩子花了太多钱了,要给养老做点准备。还有就是哪些朋友最近身体不太好要去看望一下,大家要注意身体啊……饭局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就该说了,活在当下,有时间要多聚聚。这快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你就这样被定义了,被那些你买的衣服你看的剧和你读的文章以及你量身定做的那些焦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顺义妈妈”——顺着生活和剧给我们的定义活着的妈妈。
4
我问家里的阿姨,她在县城读书的孩子有没有补课?她说哪有钱补课啊。她最近发愁什么呢,她在县城盖了房子,但七八线小城的家私又贵质量又差。因为出来打工,没有时间装修房子,采购这些居家的东西,都只能利用春节假期;而春节假期又正好是东西最贵的时候,因此浪费了不少钱。但她不会和别人讨论这些。某些焦虑,也是需要有钱有闲的。有本新书叫《FACT FULNESS》,不知道怎么翻译更合适,书的副标题是“十个我们错误地认识了世界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这本书的作者HANS ROSLING是医生和国际健康问题专家。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我们为什么会有同款的焦虑,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放眼更大的世界,幸存者偏差,也就是我们只关注很少一部分人的生活,但形成了大家都是这样的印象。除此之外,作者认为,人们倾向于关注负面新闻,夸大恐慌,钻牛角尖,另外就是过度总结。我们把生活浓缩成一个个“梗”,并且坚信不疑,这些总结出来的问题,就真的是问题。这些对生活复杂问题的简单总结,有更强的传播力。我想过不一样的日子。焦虑点别的事情。我想尝试对大家说,可能是娃太渣,我理解不了你们的焦虑;可能是我太穷,我理解不了你们的焦虑。否则,我觉得自己和《银翼杀手》中的机器人差不多,我的情感都是被植入的,我以为我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其实不过是复制了别人的生活。我连自己是不是一个机器人都不知道,好焦虑。
- 推荐阅读 -
送娃去哈佛读夏校,其实是在YY自己的起跑线 | 丹萍
值班主编 | 余子野 值班编辑 | 小窗
这是第 719 篇文章
- END-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寄生这世上,就是在茫茫黑夜辟出黑暗的一角,而只有爱,才有可能阻挡人的下坠堕落,生而为人,也就是四处寻找被黑暗遗忘的那点光——你想要的光和盐,都在这本书里面了️。长按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直达骚客文艺三部曲(聚响、易见、生而为人)限时拼团购书页面。